身为80后,幼时的月饼都是一筒一筒的,油纸上扎出若隐若现的油光,就是最大的美味诱惑;红纸金线的描龙绘凤,就是最大的颜色冲击。
那时的月饼,除了五仁就是豆沙,后者往往是牙不好的老人专享,至于小孩,一块五仁就能嚼出不同层次的香甜。
只吃饼皮剩下饼馅的小孩,阿公会喝着茶,慢条斯理地跟你讲道理:
当然,还有阿婆教的各种童谣,让你觉得吃下去,生活就美好了:
接下来,月饼有了纸盒装。这时的我们,对于吃月饼也不大热衷了,却是着迷于盒盖上的嫦娥姐姐:满月上的琼楼玉宇,奔月中的衣带当风,应该是我们最初遇到的华丽画作。
于是,我们着迷于用薄纸印画,用白纸临摹,虽然将高耸的发髻画得像兔子耳朵,还是感觉自己创作了一幅大作。
这时的月饼,铁盒装的蛋黄莲蓉才是送礼的最高级别,五仁变得市井而家常。
因为稀罕,蛋黄莲蓉真的会在全家围聚、烧香拜月的时候才开启,因为最好的得先给嫦娥品赏,再由家人共享,吃在口里是美味,吃到心里是满足还有祝福。
其实呀,老人小孩对蛋黄莲蓉真不大热衷,觉得黏喉难咽,真不如五仁细嚼来得回味无穷。但我们都爱那个可以另作别用的铁盒,健忘的老人会拿铁盒来装些零碎小物、常备药品或者哄小孩的零食;鬼马的小孩们,就会用铁盒来装贴纸、纸牌、弹珠~~~
渐渐地,月饼花样越来越多,饼盒设计越来越巧,节前喧哗,却节味冷淡。商家为了让大家接受各种新奇月饼,不惜年年黑五仁;为了显得高端大气上档次,饼盒变得不中不西,乍一看,根本看不出是为拜月团圆、同赏嫦娥姐姐的月饼盒。
时间流逝,时代在变,
当年哄着我们细嚼五仁月饼的老人或已作古,
但“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”还得承继,
当年的嫦娥奔月已被阿波罗登月疑团所占据,
但月宫琼楼的故事还是得跟下一代讲讲,
当年的合家分月饼已经各式讨巧的小月饼所取代,但别忘了:
满月依旧,饼香情依浓。